近年来,中国医药行业在政策、经济、技术和社会层面的多重影响下,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随着行业市场结构的分化加剧和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,企业如何提升竞争力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。在近日举行的2024启思会分会场“首届中国医药董秘价值创新年会”上,与会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,其中,“并购”与“CGT药物可及性”成为热议话题。
并购浪潮或将持续,海外巨头“盯上”国内顶尖Biotech
深化医改、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行落实以及新冠疫情的爆发,为中国医药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。在此背景下,企业竞争力从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,再到产融互动,正经历着高层面的组织能力升级。而并购重组,作为资本经营层面的重要手段,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途径。
随着IPO节奏放缓和一级市场项目存量的不断增加,今年以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并购交易数量相比往年有所提升。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表明,并购是医疗行业最重要的退出手段之一,且未来并购浪潮有望持续。从趋势上看,产业资本将成为并购市场的主要参与者,而中国顶尖Biotech企业将愈发受到海外巨头的青睐。
事实上,近年来已有多起海外巨头收购中国Biotech企业的案例发生,如Genmab收购普方生物、海尔集团收购上海莱士、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等。这些交易不仅体现了海外巨头对中国医药市场的看好,也反映了中国Biotech企业在研发实力、技术水平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优势。
CGT药物可及性成关注焦点,多维度探索提升路径
作为生物医药未来重要产业之一的细胞和基因治疗(CGT),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纽伦捷联合创始人李兆忠表示,中国CGT研发水平已经站在全球舞台上,甚至能引领研发方向。然而,CGT药物的高成本却成为制约其可及性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由于个体定制化、监管方面的严格要求以及前期研发成本摊销等因素,CAR-T等CGT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。这导致药物定价较高,进而影响了其可及性。因此,如何降低CGT药物成本、提高其可及性成为整个行业共同关注的问题。
在探讨CGT药物支付体系时,当前国内的创新药物支付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,但仍在持续改革和发展过程中。他建议,CGT行业应开发多维度证据支持药品全生命周期准入,并利用真实世界数据构建与试验组可比的外部对照臂,同时匹配调整间接比较的统计方法。此外,CGT在临床早期就需考虑临床试验加载药物经济学,以降低药物成本并提高可及性。
三胜咨询资深行业研究员高邦文认为:中国医药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调整。并购浪潮的持续和海外巨头对中国Biotech企业的青睐,为中国医药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新机遇。同时,CGT药物作为生物医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之一,其可及性的提升也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。通过多维度探索和创新支付体系的建立,我们有理由相信,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