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学人

首页 > 经济学人


李不是:深圳“反击”不会阻碍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

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

  

     今年夏天,要说有什么比天气还要火热,当然就属一场由“新一线城市”向北上深发起的全面的“人才争夺战”。

 

  比如号召“楚才回家”的武汉就是发起人才争夺战较早且影响力颇大的一个,该市响亮地打出“留下百万大学生”的口号。紧接着,南京、长沙、西安、成都等相继加入争夺战,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。

 

  以成都为例,7月2日成都结合城市发展规划、产业布局等,和招才纳贤政策一同发布,诱惑力满满。

 

  兵贵神速,仅过不到半个月,作为纳贤计划之一的13个成都青年人才驿站就将在明天(7月15日)正式接待入住,凡来蓉应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生,均可免费入住7天。

 

  的确,对于北上深之外的二线核心城市来讲,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。

 

  人力就是生产力,谁能赢得“人心”,谁就能把人才真正留住,进而复制北上深过往的成功。

 

  但也必须看到的一点是,一线城市虽然落户门槛在收紧,但其人才聚集效应还有发挥的潜力,大量新一线城市和二线核心城市开始抢夺人才,也会倒逼一线城市的忧患意识,促使其继续重视人才吸引政策。

 

  其中深圳就是一个典型,此前该市出台各项补贴政策吸引人才,且额度不低,在全国范围内都算前列。比如近日深圳发布《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7年度实施计划》,根据这一新政,2017年深圳计划新增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5万套,用地出让优先满足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。

 

  再加上此前深圳针对杰出人才的奖励补贴,针对基础人才的租房和生活补贴等政策,深圳可谓在其他城市抢夺人才的形势下,打响了反击战。

 

  尽管当前深圳房价很高,令大学生望而生畏,但房价的高低背后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强与弱、“大牛”企业的多与少、工资待遇的好与差。人才松动的理由或许只有一个,但留下人才的理由却有若干个。当深圳在人才和住房政策上动脑筋时,吸引人才的空间依旧不小。

 

  在深圳连续而强势的反攻下,其他城市的抢人大战机会还多不多?答案是机会依旧很多,且更应该持续发力!原因如下:

 

  其一,北上深等一线城市中,当前只有深圳在大举吸纳人才方面的政策比较突出。

 

  深圳在2016年上半年出台81条“人才新政”,今年以来又连续出台多项举措,包含落户、纳税等多种方式。相比之下,北京和上海依然保持对户籍严控的状态,从2014年起,落户北京的“进京指标”呈逐步趋紧态势,2015年北京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引进指标不超过9000人,2016年只减不增。上海自2015年起,流入人口持续转负。从当前现状来看,深圳依然保持人才流入态势,而北京和上海则存在着人才回流的空间。

 

  其二,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导致人心思变,转而向二线城市流动。而一旦人才阵营出现松动,就比较难再稳固。笔者身边有不少朋友,近一年余陆续从北京前往杭州、成都、重庆等城市,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带着真才实学转战的人才,其在新就业地的收入往往并不亚于北京,甚至高于北京,但回流二线城市之后,差不多的收入实际消费能力却有较大增长,何乐而不为?

 

  其三,在高铁大建设的这些年里,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物流、人流、企业投资的走向,从而重构了城市格局。一些原本的二线城市跻身新一线城市,中西部的成渝等中心城市也逐步能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抗衡。

 

  比如前段时间发布的一份较为权威的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当中,郑州已成为全国高铁直达城市数量排名第六的城市,可通过高铁直达129个城市。

 

  而在大品牌青睐度中,成都的指数更超过很多东南沿海城市,在入驻品牌数和品牌门店数上甚至超过了广州;在航空实力比拼上,成都已是北上广之外最强的城市;本周,成都又发布“产业新政50条”,对吸引高端人才、培育高技能人才等制定出多项细则,不仅涉及对人才的奖励,甚至覆盖了对企业、院校等培育人才的机构进行的补贴,彰显其吸引人才的诚意。

 

  万变不离其宗,能够吸引到人才的根本原因,还是新一线城市和一些二线城市的发展速度惊人,城市竞争力越发雄厚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今年夏天这场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,未来将会引发足以改变城市产业地图的深刻变化。

商业计划书

相关内容


关于我们  |  加入我们  |  在线客服  |  联系方式

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门户网站